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彩虹总是在的
只是因为换个角度
它就你的眼前消失了
——※※※※※※——
01昌都
昨晚入住八宿。这是座普普通通的藏区小县城,宁静而不张扬。
八宿县城
八宿属西藏昌都地区。离开拉萨三天,我们沿着川藏线走过了三个地区,分别是拉萨、林芝和昌都。若是在内地,跨越三个地区游玩算不得什么,可这里是西藏,最小地区的面积都能超过浙江。
昌都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水量充沛(昌都在藏语中就是水汇合口处的意思),与林芝地区相比,昌都的地势变化算不上特别夸张,但与内地比也是相当大了,路旁山峦发海拔差超过千米都是稀松平常。
此地古称“康”,也就是藏地三域中康地(康巴)名称的由来。昌都与青海、四川、云南三省交界,这里不仅有多民族的混杂,甚至还有多种宗教的并存,早期藏区内仅有的天主教堂、清真寺都在昌都。在藏传佛教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方,能容许别的宗教存在,也是很奇特的现象。
昌都地区行政图图片源自网络
昌都地区是西藏东部的门户,川藏与滇藏公路在这里交汇,昔日的茶马古道也必经昌都。作为藏区最主要的门户,昌都自然成为各民族争斗的桥头堡。当西藏本地政府势力较大时,昌都就属于西藏,反过来就不一定了。
唐代,昌都当然属于吐蕃王朝统治之下。到了元朝,昌都就被划出西藏。在清末,这里进行了“改土归流”,成为了昌都府,有清兵驻军,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管理,到了民国,昌都成为西康省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昌都又被西藏政府占据。
注:“改土归流”是从明代开始的对少数民族地方管理的重要改革。唐宋时期,对边疆的少数民族采用“土司制度”,即承认土司的世袭地位,用土官治土民,中央政府难以完全掌控地方。当中央政府国力增强时,当然会对这帮土司们下手,或废除或剿灭,政府驻军后再派流官管理。流官就是有任期的官员,比如县太爷、巡抚大人。因此,从严格意义上,委派流官并建立州府的地域才是真正意义的中央管理地区。
02怒江七十二拐
早上离开八宿,一路向东。
出门就遇到限速,领了张限速卡,下一路段93公里,限速2小时30分钟,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在两个半小时之后,才能到达下一个检查卡,如果提前到了,必须强制休息,并按车内乘客人数以一人块的标准罚款。
我们在西藏旅行中的很多路段都是这样限速,已经习惯了。
似乎只有西藏和新疆才用限速卡模式控制交通。其原因在于两个省份地广人稀,很多道路两旁没电没网络,自然无法敷设摄像头。
由于不测速,你可以一路狂奔,到下一个关卡前睡觉磨时间。如果是赶路,这种模式就太坑人了,因为不管道路有多么平整宽阔,平均时速都不能超过40码。
这种管理模式对于我们没影响,大家总是停车拍照,平均时速能到30就不错了。有意思的是,没有多大拍摄价值的路段都不搞限速,开多快也没人管。
因为路面质量高的地方人们照样可以开飞车,反正也没有摄像头。而那些烂路,想开快也不可能,更多的时间却消耗在排队领路条、验证件中。限速是为降低车速,减少交通事故,显然这种限速模式除了降低效率外没啥作用
有些地方上的管理思路,咱们老百姓很难理解。
西藏还算好,限速时间是个整数。最有趣的是新疆,工作极其严谨,时间可以精确到秒。曾经在路上见过一块牌子,上面标明连续三段路的限时,大概是这样的:A→B,5分17秒;B→C,12分9秒;C→D,9分23秒,每一段都不超过十公里。我想任何内地司机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牌子都会目瞪口呆,剩下的时间都在一边开车一边皱着眉头进行60进制计算,完全忘记路上有行人,此外数学中还有个运算叫“四舍五入”。
我猜西藏不那么精确,是高原环境下大家脑子都不太好使,带小数点做加减法很有难度,算晕了头把车开翻了可不合适。从这一点看来,西藏的公路管理部门还是挺人性化的。
出了八宿,沿着川藏线向东,荒山僻野,风景极为单调。之后公路遁入山谷,山是泥石混杂的,下雨极易产生泥石流,陡峭的山壁更是典型的落石区。虽然我们这一回几乎见识了所有道路环境,但在这儿钻行30公里,依然感到很是压抑。
在山边的悬石下绕来绕去,就到了一段不长的单行桥,居然还有驻军防卫,原来这里就是著名的怒江桥。真是个险地,可以说是川藏线的咽喉要道。
过桥之后,开始攀爬业拉山,海拔不到,但上下落差很大,坡度更是陡峭,度连续转弯的蛇形公路连绵不断。
爬到山上俯瞰,才发现这是我们走过最漂亮的盘山公路,不仅是因为拐弯多,密度高,更好看的是风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条件下,业拉山的一个个山洼之处,依然有顽强开垦耕耘的人们,绿草、农田将这一道道弯装点得更加秀丽。
原来这就是川藏线上的最有名的怒江72拐,到了山顶看到介绍文字才反应过来。要找到拍摄这72拐的最佳角度,需要攀爬到对面的山上,看那陡峭的砂石山,可以想象,那些美丽的照片的拍摄者多么艰辛与危险。我们只能从前侧面拍摄,到了公路旁的最佳角度,却遇到云雾,难以拍到全景,可惜了些。
03追逐彩虹
中午过左贡县,一座令人乏味的小县城。
昨天没有去成冰川的余波还未完结,车上又是一顿争吵。出门在外,脾气性格等各方面原因,矛盾总是会有的,相处时间长,并不代表能够更加融洽,可能是正相反,愈积累愈严重。
自驾游产生争执也是个烦人的事,车里就那么狭小的空间,再吵也不会动手,更不会有人跳车暴走。就好比大冷天的晚上,夫妻两个吵完后还必须躺着一个被窝里,背靠背,后脊梁灌冷风。怎么办呢?没多余的被子和床铺……
下午过东达山,典型的黄色砂岩、碎岩、泥土山,大家抬头向窗外望的欲望都没有,这里或许是川藏线上最无趣的路段吧?
到达隘口,海拔,应当是本次西行最后一个海拔过五千的山峰。毕竟是个值得纪念的高度,中午还在吵架的队员们心情也好了很多,有人尝试在海拔泡妞,有人又开始玩高原跳跃,甚至有人脱到只剩下一条三角裤。垭口上有不少游客,都在照相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