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川西咽喉的天全县,位于雅安西北的汉藏结合部,是藏汉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陈怀炯,15岁坐堂行医,60岁退而不休,60年从医生涯,以博大精湛的中医技术救治数以万计骨科病人。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藏族、彝族同胞都亲切地称陈怀炯为“大先生”。医院,致力于民族团结进步,服务涉藏地区群众,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服务涉藏地区群众,“团结之花”促和谐安康
“医院,扎西德勒!”根曲奔让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赞叹着。这位来自甘孜州的小伙,专程送“盆骨粉碎性骨折”医院治疗。根曲奔让说,妹妹在这里已经住院一个多月,花费不多,而且恢复情况很好。
在这里,经常看到身着民族服装的同胞前来求医。甘孜、阿坝、凉山、西藏昌都地医院病人的大半以上,他们得到了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在长期的医患交往中,涉医院结下了深厚的情意。
医院,你会发现,民族团医院绽放,民族团结的大情怀正在这里扎根。从门诊大楼到住院大楼之间的通道,一块块画报生动地展示着该院医护人员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鲜活画面。
“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等制作精美的标语在楼梯的拐角处、走廊的墙壁上均能看到。科室留言簿上更写满感动,“我是患者家属,医院的心灵安慰室是对我们少数民族患者的尊重,我非常感谢。”
尊重民族习俗,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特殊的地理位置,医院对骨伤治疗的精湛技艺,以及该院医生对患者的全心全意,每年都会吸引10万余人次的少数民族群众不远千里前来就医。医院始终把各族同胞当成自己的亲人、朋友,心系各民族群众,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
为尊重民族习俗,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院制定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培训学习,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并融入诊治过程之中。针对不少藏族病人不识汉字,医院的标识、标牌快捷找到相关科室进行检查诊疗,医院将各科室标识、标牌全部添加藏语提示,并聘请医院的藏语翻译,加强医患之间有效沟通。
医护人员熟知藏族同胞的风俗、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能够用日常藏语与患者进行简单的语言沟通。医疗服务过程中,尊重民族习俗,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用优质的服务增进民族感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化医疗援藏,支持藏区医疗队伍建设
为方便涉藏地区的同胞在医院看病报账,医院主动与甘孜州医保局衔接,投入20余万开通了两地间的异地就医即时结报系统,实现即时报账,享受与当地就医相同的医保政策。积极与涉藏地区医疗机构协作,开通涉藏地区患者转诊绿色通道。
医院积极参加医疗援藏,支持涉藏地区医疗队伍建设,医院培训医疗技术人才60余人,定期安排业医院进行巡回医疗、手术和学术讲座40余次。工作中,不少医生和藏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中医院有一个柜子里装满藏族同胞赠送的洁白哈达。这一根根哈达象征着一片金子般的心,是民族团结的见证,彰显了汉藏同胞紧紧相连的无间友情。
以医为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上世纪80年代,一位甘孜的藏族农民骑马时不慎摔成重度骨折。病人康复出院时,特意叫家里人捎来洁白的哈达和红包,说什么也要让“大先生”收下,可“大先生”执意不肯。病人热泪盈眶,便在镇上买来上百条鱼放进池塘,祝愿“大先生”永远吉祥,永远扎西得勒。
从那时起,许多藏族同胞康复出院后,医院水池中放生成群的鲤鱼,以此为他祈祷。就医的藏胞越来越多,池塘里的鱼儿也多得快装不下了。许多藏族同胞说:“我们甘孜州家家医院,没有不知道大先生的。”“大先生技术好,没有他治不好的骨伤,他是济世活佛,我们就相信他。”
通过60年的辛劳耕耘和真情服务,陈怀炯以高超的医术、低廉的医疗费用,为群众解除病痛,使慕名远道而来的求医者满意而归。
“大先生”医院,不忘初心,织就多民族团结的纽带。医院,从陈怀炯到普通的医护人员,大家都用自己忙碌的身影、细致的工作,在基层播种下朵朵民族团结之花。
(雅安市委统战部供稿)
END
推荐阅读谈宗教工作,习近平这些话很深刻
推动全会精神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田向利接受《新闻联播》采访畅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体会
统战、宗教工作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热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中共四川省委向党外人士通报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